日本艺伎满头簪钗的起源?非唐非宋,可追溯到受汉代发髻的影响

日本艺伎(Geisha)的服装打扮,都是最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和式风格,她们的妆扮,和服,发笄,发髻成了日本民族文化的象征。

image.png

日本艺伎头饰满头钗

日本发饰在很多浮世绘,很多传统绘画中有一种女子满头簪钗的头饰,是古代日本女人非常漂亮的化妆和打扮。许多人看到日本的和服(きもの,kimono) 就能联想到它受中国古代汉服的影响。但是在发饰(Top knot)上面还是比较模糊,不是很透彻。

image.png

日本艺伎头饰满头钗

满头插满簪钗,这种行为或者说造型它的源头是哪里?她的起源具体是哪个时期?是唐朝?是宋朝?是明朝?

小妖说:日本艺伎满头簪钗的起源,非唐非宋,可追溯到东汉,受东汉发髻的影响很深!

image.png

日本艺伎头饰

一,日本古代开化前女子是散发没头饰(唐代前)。

日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太晚,日本开化前没有文字记录,也就是说日本在中国唐朝之前是没有文字的。中国汉史文献里才有日本开化之前的零星记载

日本诸岛文明化进程已经是很晚了,到了公元712年也就是中国古代中唐朝时期才有真正的历史文献,而且文字用的都是汉字。体现了日本早期变体汉文的一些特征。

所以在日本古坟时代(公元712年之前)的许多文化渊源无法考证。日本最早的古书《古事记》和《日本书记》这两本书成书的时间太晚。《古事记》成书于712年,《日本书记》成书于720年,差不多是同一时期。这个时候,已经是唐朝盛世顶峰,杨贵妃已经开始在华清池里面洗澡了,李白也已经开始写诗了,大唐的光耀已经泽被五湖四海。

image.png

女人衣服-贯头衣

《古事记》是日本第一部文学作品,包含了日本古代神话、传说、歌谣、历史故事等。太安万侣于和铜五年(公元712年)整理撰写的《古事记》献给元明天皇。从建国神话到推古天皇时代的事被记录进了史书。全书用汉字写成,语序上最主要是以汉语的主谓宾语法为主。

但是在我国的正史中,最早记载倭人事迹的是《三国志·魏书》和《后汉书》。两书对于倭人记事不太多。但提供了公元前后、尤其是公元一二世纪东亚倭国人们的社会和历史的重要信息,以及一些服饰和发型的描述。

东汉班固著作《汉书·地理志下》有十九个字关于倭人:“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馀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三国志·魏书》里面就有一些日本风俗的记载。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此部著作中有一篇日本倭人的内容,被日本人列为文献珍宝:

“男子皆黥面纹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别尊卑之差。其男衣皆横幅,结束相连。女人被发屈紒(向后披散着头发),衣如单被,贯头而着之(贯头衣);并以丹朱坌(涂)身,如中国之用粉(胭脂)也。”……

从文献里面记载这就是说,在日本倭人女子的发型是披散着头发。在《三国志》成书的西晋这段时期(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至少在西晋之前,日本倭国男女没有绾发髻这种习俗。

二,中国发笄和发簪的起源。

据考证早在南方浙江地区,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就出土了骨笄。那就是距今5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有了绾发髻用骨笄的生活习惯。河北磁山遗址中的骨笄,距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距今有6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中,有近两千件各类首饰,其中石质、陶质和骨质的笄多达七百余件,有棒式、两头尖式、和丁字形。

image.png

骨笄

到了距今3000年前,在商代古墓则有大量出土实物发笄,有玉质,有骨质,有石质。

《说文》笄(jī):簪也。笄的功能是中国女子用以装饰发髻的一种饰品,呈笔状,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古时男女都不剪发而是留发束发,为使发髻不致松散,故需用发笄贯连、固定。

image.png

发笄

在周代有一种重要的成年礼就是:笄礼,《仪礼·士昏礼》称:“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郑玄注:“笄,女子礼,犹冠男也。”《春秋公羊传》也说:“女子许嫁笄而字,死则以成人之丧治之,此周制也。”这是说行过笄礼的女子,不论其是否成婚,都可以享受成人的待遇,连丧事也如此。所以笄不光是一种首饰,也成为了一种文化。

image.png

发笄

小结:发簪是从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的,一种头发上的功能性装饰品,直到清朝末年结束,发簪存在了6000–7000多年的时间。它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发明,是有完整“实物证据链”的头饰单品。

三,汉朝女子簪钗的发展及演变。东汉女子出现满头簪。

1,日本“笄”这个字

中国发笄到了汉代名称就有所变化,叫簪子。“簪”字在汉代真正普及了。《史记》中就出现了六例。比如:《史记•滑稽列传》:“前有酿珥,后有遗簪。”,汉代文献《释名》已经将“簪”解释:“笄,簪也,所以系冠使不坠也。”汉代以后“笄”己经被“簪”所代替,普通人己经不知道笄为何物,以至于东汉的郑玄、三国的韦昭都还要在他们的著作中特别的阐述出来。但社会上还能看到些许“笄”的称呼。

image.png

发笄

笄髻:”笄〃是曰本古时候的一种发簪,顾名思义,女人们靠发簪来修饰发型,而中国汉代以前的发型叫做”笄髻礼〃,类似于女孩们的成人礼。这种在日本过去历史中的笄髻,依然存在于现代艺伎之中,现在称作〃先笄〃。

image.png

日本艺伎满头簪钗

所以我们知道,日本的头饰分四种:栉、笄、簪、布。里面有“笄”这个装饰品,这也就是说日本继承了“笄”这个字的概念,不会晚于东汉。因为东汉之后古代中国已经没有“笄”这个说法了。

2,汉代女子发髻的发展趋势。

由西汉的披在脑后的坠马髻这种简单造型,演变成为东汉时期发髻的百花齐放。可以说人们的发型款式到了东汉,已呈现出一股华丽的奢侈之风。下图是西汉和东汉发髻对比图,全是当时的出土实物。西汉的发髻比较简单,在背后扎了一个坠髻,而东汉发髻丰富多彩。

image.png

西汉东汉发髻对比图

尤其是女士们的发型,款式多样而且无比繁杂。例如双环蛇髻、双丫髻、高髻等等这些造型新颖的发髻。这也就促使人们对于头饰的进一步创新,由发簪发展出步摇,华胜,钗子等等。即,东汉伴随着发髻朝复杂方向的发展,头饰品种也足部丰富起来。

image.png

东汉河南打虎亭壁画

我们可以从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古墓壁画里面,可以观摩当时东汉女子的发髻,头饰和各种生活习惯。

image.png

虢国夫人出游图

隋唐时期,社会普遍受到受到北方胡风的影响,不仅在习俗上,在服饰上同样也是如此。由秦汉以来的上衣下裳演变为襦裙,还有圆领袍、半臂、衫裙、帔等等。在头发造型上,大多数以造型见长,女子们流行各种造型的发髻,头饰较少使用。

image.png

唐代发髻服饰复原图

没有出现满头簪钗的现象。这都可以从唐代古墓壁画,或者流传至今的绢本绘画里面可以发型这些规律。

image.png

唐代宫乐图

上图唐代《宫乐图》图中仕女们在聚会,闲暇的交谈,喝茶,弹唱奏乐等等,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唐代女子。我们可以发现,仕女们发髻各式各样,但并没有满头簪钗。

image.png

唐三彩陶俑

甚至唐代的三彩陶器,也没有满头簪钗。上图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的仕女俑精品。造型栩栩如生,发髻新颖别致,没有头饰。唐朝的女子不流行满头簪钗,发髻造型多种多样为主。

image.png

唐代陶俑

唐朝的女子不流行满头簪钗,发髻造型多种多样为主。

image.png

唐代永泰公主墓葬壁画

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九宫女图》,画面清晰,每个女子的姿态都不一样,袅袅娉婷,惟妙惟肖。

小结,通过上面一些举例,壁画,绢画,唐三彩,等等实物例证,我们可以发现,在唐朝,女子们的发型是各种各样高耸繁琐的发髻,而配饰很少有夸张的首饰和玲琅满目的头饰出现。满头簪钗更是几乎看不到了。所以唐朝女子的头饰与发饰中,满头钗一说无法成立。

五,日本服装起源于吴服,而吴服就是秦汉以来的汉服,发髻头饰也一样。

日本服装【和服】古代叫“著物”源于吴织,早期深受中国古代三国吴国吴地汉服的影响,尤其是日本历史上的古坟时代(相当于中国汉朝、三国时期的东吴)。而三国时期的服饰习俗,还是承袭东汉以来的梳妆打扮。

image.png

和服和汉服对比

《松窗梦语》载:“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观赴焉。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也……。”

为什么古代日本人需要到吴国求纺织技术?上面日本古代书籍明确说明,因为吴国(江南)当时的养蚕技术先进,织的是高级丝绸,比江北的织布工艺更加奢华。在更加精确的层面上,吴服一词是专指以蚕绢为面料的高级和服,而用麻布棉布做的和服会用“太物”来称呼。中国吴地以吴服(丝绸)闻名天下。

image.png

日本艺伎

《古事记》中卷曰:「若有贤人者贡上。故受命以贡上人名。和迩吉师。即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并十一卷付是人即贡进。又贡上手人韩锻。名卓素。亦呉服西素二人也。又秦造之祖。汉直之祖。」

这就是说百济给日本应神天皇的贡品里有论语、千字文、锻造工以及两个从吴国来的缝织女。

“三十七年,帝遣阿知使主於吴,求缝工,得吴织·穴织等四女归。会帝崩,因献仁德帝。”

这句就是说,当时从中国渡来两个织姬传入中国的纺织技术,吴织媛死后被当作吴服大神在吴服神社里被祭祀。

image.png

日本艺伎

吴国是东汉之后的三国时期,吴国的丝绸技术发达,而日本向往的就是吴国的先进纺织丝绸技术,千里迢迢跑到吴国求吴织四妇女东渡日本。而吴国的服装打扮,是从东汉直接传承下来的。

image.png

而东汉流行的服装和发型,就像打虎亭汉墓壁画女子,那样的打扮和装束,满头钗已经是当时流行的奢华造型了。东吴与日本的商贸活动,将纺织品,纺织技术,及穿衣打扮方法,发髻样式等传入日本。

我们可以通过打虎亭汉墓壁画与日本花魁浮世绘做个对比图,左边是始于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东汉初的打虎亭汉墓壁画,女子发髻和满头钗,而右边是日本浮世绘里面的艺妓图。一目了然的直接证明,日式满头钗和东汉满头钗的传承关系。我们制作了下图来说明。

image.png

总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唐朝没有满头钗,只是流行各种各样的高发髻,

2,由东汉形成的发髻,头饰品,满头钗沿袭传承到三国的吴国。通过吴国与日本最初的交流往来,把技术工人,汉服的织布技术及发型,配饰,梳妆打扮等等,直接传播进入日本,给日本和服,和发髻、配饰的样式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包括艺伎这种满头钗的造型。

本文来自网络,本文观点不代表知日本立场,知日本仅提供信息展示。

(18)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知日知日
上一篇 9月12日 23:14
下一篇 9月12日 23: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