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有中华古文化的影子?解读相扑、和服文化的千年演变

山海辽阔,我今凭栏远望,当年猥然一小岛,今日竟成为了世界文化输出的潮流。动漫和电视剧里面都有过这样的影子,身着和服的男女主角吃着寿司与刺身。曾几何时,这些也是在我泱泱大国上呈现过的景象,现在却成为了日本的符号,不胜唏嘘。今天,我们就来拨开历史的那一页,深入了解当年的中华文化如何流入的日本。

日本为何有中华古文化的影子?解读相扑、和服文化的千年演变

一,相扑的兴起和流传

日本的”国技”相扑,恐怕很多人都有个模糊的印象,两个体型庞大的壮汉,双手扶腿,眼神如狼似虎,然后开始进行摔打的体育运动。在日本的历史上,具体描写相扑运动的乃是八世纪的《日本书纪》,书内记述第三十五代天皇(六四一~六四五年)为了接待古代朝鲜百济国使者,召集了宫廷卫士举行相扑竞赛。现成为日本的国技,日本的国际性的格斗术和体育运动。作为专业竞技项目,在日本国内称作大相扑。

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就已经有了这项运动,不过当时的叫法为”角抵”。统一六国之时,曾是全民维持武力的锻炼方式,经过代代相传,一直到了南北朝时期,这摔跤之风盛行,自然也少不了”角抵”的分量。一直到宋朝,这项运动都十分流行,不过当时的人们已经多把此项运动变为了观赏性节目,与当年的目的大相径庭。当年不仅有男性相扑选手,更有女性相扑选手,本来是一场肉搏战,却因为女性相扑的香艳场景导致人山人海,甚至宋仁宗都带着自己的妃嫔去看过,还大加赏赐。由此观之,相扑已经彻底失去了当年的意义。一直到元代,蒙古特有的摔跤才逐渐取代了这项运动。

那么究竟是如何传入日本的呢?这就不得不要提一个光耀的时代——盛世大唐。虽说万国来朝有些过了,但是却也差不离几分。当时的日本遣唐使多次来唐吸取中华文化,大量的技术被日本本土引进,其中相扑也包含其中。不过相扑虽然被引到了日本,却在明治时期才得以受到重视,当时的日本迫切地想要找寻民族自豪感,这项运动在当时广为流传,甚至有蒙古的选手参加其中,以此来获取名气。时至今日,依旧有蒙古的人在日本的相扑运动中大放光彩,譬如”横纲”级别的朝青龙等。

日本为何有中华古文化的影子?解读相扑、和服文化的千年演变

二,和服木屐的兴起

现在的日剧里很多时候都会有这样的场景,男女主身穿一身和服正襟危坐或是携手游行。但是,日本本土的和服却是在江户时代才可以说是定型。在这之前,日本的和服通常是以引进为主。早在三国时代,就有过倭国人曾漂流到大陆,只是当时的他们还穿着麻服,在看到那时的人穿着丝绸艳丽的衣服,在他们的眼里是那样的流光溢彩。

善于经商的吴越之人发现了这个商机,很快就有商船载着吴服漂洋过海,对着日本本土进行输出,不仅仅是日本本土甚至是隔海的半岛都有波及到。学习这种技术的日本人和半岛居民进场进行交流。不过在894年日本财政已经不支持遣唐使的行动了,在断绝了遣唐使的交流之后,日本与东亚文化的交流日渐稀疏,和服文化也从此开始慢慢地进行本土化的修改。

吴越地区的商人在利益的驱动下,还是频繁的访问日本,因此,和服的式样又开始有了新的调整。这一系列的访问直到蒙古的入侵而中断。不过日本的商船不会就此停止,哪怕是号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明朝,依旧有着交流。这是最后一次的变动,我们今天看到的和服,从江户时代之前都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

日本为何有中华古文化的影子?解读相扑、和服文化的千年演变

谈到和服,就不得不说说木屐。从当今考古界不难发现,木屐早在中国先秦东南亚一代就有过流传,考证可以在各种史物中获取。不难推断,极大的可能是在流传吴服的时期也一并将木屐文化流入了日本。不过我国的木屐文化直到唐代就已经消弭。胡风盛行取代了当时的木屐,不过也有可能是对天气和植被的考量才选择摒弃木屐。这种带有古风的鞋子为什么会在日本成为和服的标配呢?

首先就要从天气上考量,日本为一个岛国,同时岛上植被茂密,可以知晓气候常年处于温暖潮湿。如果用茅草鞋或是布鞋,很容易就会变得湿哒哒的。而木屐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些情况,木屐的优点就是耐磨而具有强大的抓地力,穿上之后很难滑倒。同时因为岛上的植被茂密,制作木屐可以有效地缓解财政情况,这样的木屐自然就成了当时的首选。久而久之,就成了和服的标配。

日本为何有中华古文化的影子?解读相扑、和服文化的千年演变

三,生食文化

如今消费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各国文化的交融也使得在一家足够高档的餐厅,便能吃到很多国家的特色食物。其中,比较有趣的就是生食文化,并非远古时期的茹毛饮血,而是回归食物的本味。在这些国家中,最能够从中看出我们文化影子的当属日本的刺身文化。刺身,并不是仅仅指代生鱼片,更多时候只是一种饮食方式。牛羊肉均可,任何的食材都可被称为刺身。

早在周朝时期,我国就有过生吃鱼脍的记载。那时候的生食文化比较盛行,在当时应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生食比较方便。自秦汉之后牛羊等家畜和野兽的脍就比较少见了,通常多指鱼脍。在东汉,曾有广陵太守陈登喜吃鱼脍,最终肠道感染以及寄生虫之类的重病缠身,好在名医华佗救了他的命。然而,康复之后依旧爱吃鱼脍,最终病死。

这种生食文化最终传播到日本本土,但为什么没在中国古代继续延续呢?大家都知道,如果常吃生肉的话,会滋生细菌。且古代没有什么完善的消毒设备,更何况淡水鱼的寄生虫种类高于海鱼,一来二去,这种陋习逐渐被取代。毕竟有了能够让食物更加美味的调制品之后,为什么还要吃有安全隐患的生食呢?在今天消毒系统更加完善的条件下,偶尔品味生食的原滋原味,也是一种乐趣。

当年的中华古文化没有流传下来,有着许许多多的因素,在文化输出大爆炸的今天,不禁感叹,当年的许多文化都在今天断档,甚至有的在历史的尘埃中消弭。希望在今天,我们能够守护住那些流传下来的文化,毕竟在如此时代,更需民族自觉。

本文来自网络,本文观点不代表知日本立场,知日本仅提供信息展示。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知日知日
上一篇 11月13日 09:18
下一篇 11月14日 09: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