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川端康成、东野圭吾,为何日本文学能在中国流行?

村上春树、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东野圭吾在中国流行,这背后有着很多的原因,固然日本这些”畅销”作家往往具有精湛的技艺和别具特色的思想,他们很多的作品都拥有者独一无二的审美光泽,但事实上我认为日本文学能在中国这么样的流行,更重要的原因主要在外界因素。所以我会将论述的重点放到外部因素,对于这些作家的独有的艺术我就不做解释了。

虽然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一样都是从属于东方文学的范畴,比起欧美文学,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有着更相近的文化背景,除此之外还涉及到文学传统和文化市场。

村上春树、川端康成、东野圭吾,为何日本文学能在中国流行?

1、 更为亲近的文化背景

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个学科范畴当中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问题——文学作品的译介。在我之前写的一篇关于林纾翻译讨论中,提到了一部文学作品要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里生根发芽甚至产生一方重大影响,除了自身的艺术水平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深谙两个文化系统内涵的笔锋流利的译者将这部外文小说翻译成符合本文化环境的小说,也就是意译,而在我的理解当中”意译”算得上”二次创作”,很大程度上我们所读到的外文小说有一半的内容是建筑在译者的艺术世界里。这也就导致优秀的译者很少,而翻译出来的精品更是少之又少。

而阻挡翻译的一个重要门槛就是文化背景,哪怕是一个语言体系下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也会存在很多的差异,更何论不用的文化环境,期间的文化意义审美习惯,原型等等差异颇大,优秀的译者要把一个文化体系的某种象征翻译到另一个文化体系当中,往往要参考大量的文献,而且同一部作品不同时代的译者翻译出的作品也不相同,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曹禺的翻译现在读来也会有几分生涩,而傅光明先生的新译读起来就会流畅很多,两个大家的翻译给人都会不同更何况很多的作品翻译者水平低劣,翻译的极其拗口艰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读欧美体系拉美体系的小说会有很重的隔膜感的原因。

然而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同属于东方文学,在日本文学发轫时期深受中国的影响,他们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处处可见白居易之诗,他们极其重要的俳句也是受中国绝句律诗的影响产生的,再加上信仰体系类似,因此虽然日本文学的精神特质和中国文学相差很大,但是日本文学中还是有和中国文学的共同之处,因此优秀的译者和译本也不少。让中国读者读之可亲,自然也就流行。

村上春树、川端康成、东野圭吾,为何日本文学能在中国流行?

2、 文学的交往传统与文化市场

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可知道日本文学的发展初期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但是日本迅速的将那时候中国文学他们所接受的认可的部分吸纳,融合成自己的体系,逐渐发展壮大,一直到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时期,日本成为中国文学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战略中转站,乃至现在很多专业术语还是从日语当中演化得来的,再加上旅日派在中国新文学发展过程中影响巨大,使得中国新文学颇受日本文学的影响。从而在中国新文学自身发展的时期也是培养中国读者阅读习惯和兴趣时期深受日本文学留下深刻的印记。

从早年的夏目漱石对鲁迅,丰子恺等一干大师的影响,上个世纪私小说对九十年代声势浩大的女性小说创作的影响,再到现在川端康成都是这个道理的。

当然如果文化背景较小的差异和互为影响的文化交往传统,使得中国读者的阅读品味被培养起来,那么阅读兴趣的汹涌往往会是由于文化市场的推动。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和全面开放体系的出现,遭受冲击的绝非只有经济领域,文化思想领域的冲击也是十分巨大的。日本依靠软文化——影视作品漫画小说迅速打开中国市场一度引领中国文化市场,与之相对应的中国文化在经历过文化浩劫才十年左右,自身重建的文化美学体系都还没有成长起来,文坛一派凋敝,而读者精神世界极度匮乏却又有着巨大的阅读欲望,两项重合就使得日本文学逐渐得到中国文化市场的推动,这是东野圭吾一类的作家能流行的最重要的外部原因。

外国文学有着独有的异域风情,带给中国读者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再加上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隔膜更少,因此三岛由纪夫,谷崎润一郎,渡边淳一这一类作家自然格外受到青睐。同时也由于市场的需求导致村上春树不认同林少华的翻译这样尴尬的局面。虽然村上春树自己的风格更倾向于通俗小说,但是由于中国文坛优美纯净的高雅文学凋敝,导致林少华翻译出来的作品与村上春树大相径庭,可是在市场主导的新世纪文学,一切都向市场靠拢因此林少华绝对不会是个例。但不可否认正是由于林少华这样纯美的翻译才让村上春树在中国市场长期称霸。这种问题也只能仁者见仁了。

村上春树、川端康成、东野圭吾,为何日本文学能在中国流行?

本文来自网络,本文观点不代表知日本立场,知日本仅提供信息展示。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知日知日
上一篇 8月5日 09:29
下一篇 8月6日 09:2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