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货币

古时代的日本并无专门供于流通的货币,商品交换一直停留在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自与中国唐朝建立邦交往来以后,唐朝的先进铸造技术传入日本,使日本的钱币铸造成为了可能,之后沿袭唐朝之货币制度,在输入大量的唐朝钱币供本国流通的同时也建立起了日本的货币制度。

十一世纪以前的日本币制:

皇朝十二钱

最早的日本货币铸造是在庆云5年(公元708年)。当时日本武藏的秩父郡发现了储量丰富的铜矿,为此将年号改元为和铜,并参照了唐朝开元通宝的款式铸造了日本第一款的法定货币——和同开珎。但由于时人习惯以金易物,和同开珎的推广并不顺利,朝廷不得不以封赏、俸禄、给大量储蓄铜钱者以官位奖励,给以钱币纳税者以优惠政策等大量措施来推行钱币的使用。

但随着日本第一例钱币铸造与发行,问题也随之产生。由于当时的日本铸造技术落后,伪造简单,造成地方私铸钱币横行的局面,随后不久不得不重新改铸新钱。在庆云5年(公元708年)到发行的和同开珎到平安中期的天徳2年(958年)发行的乾元大宝为止,日本在短短250年间共发行了12种不同的钱币,称为皇朝12钱。

这12种钱币分别为:

    和同开珎・万年通宝・神功开宝・隆平永宝・富寿神宝・承和昌宝・

    长年大宝・饶益神宝・贞観永宝・寛平大宝・延喜通宝・乾元大宝

下图是12钱的图样

浅谈日本货币

以上分别是:

(1) 和同开珎(2) 万年通宝 (3) 神功开宝(4) 隆平永宝 (5) 富寿神宝(6) 承和昌宝(7) 长年大宝(8) 饶益神宝(9) 贞観永宝(10) 寛平大宝 (11) 延喜通宝(12) 乾元大宝 

以上12种钱币发行后,由于新旧钱交替时兑换比率往往以1:10等不公平方式进行造成了货币的贬值严重,而由于朝廷对地方控制减弱和各地产铜减少,新钱的品质也逐渐下滑导致了信用崩溃,在958年到德川幕府之间的600年间日本停止了铜币的发行。

在日本停止发行钱币这段时间,日本的流通货币主要有渡来钱和私铸钱等这些名目:

渡来钱:

由于在十世纪日本停止发行货币,而在10世纪到12世纪日本的商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急需大量的货币来满足流通。因此从中国和高丽等地区引进的渡来钱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当时日本流通的钱币以中国宋代的钱币居多。到了战国时代就以永乐通宝为主了。

浅谈日本货币

私铸钱(鐚銭)

在使用渡来钱的同时,日本的巨商豪族等也非法地私人铸造中国钱入市流通。这些私铸钱无论是品质还是含铜量都无法与真货相比,在流通中损耗腐蚀的非常严重,因此被称为“鐚銭”,并在后期常被拒收。导致货币流通出现了严重问题,为此15世纪幕府只好出台了“撰钱令”,规定鐚銭可以与良钱一起流通,但由于民间抵触情绪严重无法有效地施行。

浅谈日本货币

室町与战国时代

16世纪以降,日本从室町时代进入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有力大名都制订了独立的币制。由于采购铁炮的需要,大名们多以领类的金、银山出产铸造成与重量同值的实物金银货币流通。代表性的是武田家的甲州金。而在室町末期期更开始流通了日本第一张纸币——私札。

甲州金

武田家的甲州金以纯度81%-83%的优质黄金铸造,外型不一,通常以圆形的棋子金和熔滴型的露金为主。表面以冲压的方式打刻了重量、制作责任人的名字以及制作者的花押。

浅谈日本货币

武田家的甲州金采用的是独特的2进制与4进制汇率。这个换算方法为后世的江户时代所一直沿用。

       「两」=约15g、

       「分」=1/4两、

       「朱」=1/4分、

       「朱中」=1/2朱、

       「糸目」=1/2朱中、

       「小糸目」=1/2糸目、

       「小糸目中」=1/2小糸目

私札

私札是战国时代对于纸币的称呼。在商业发达的伊势地区,伊势神宫门前町自治町众拥有强大的商业力量与政治力量。他们首创发行了日本最古老的私札——羽书。这是一种小面额的纸币,持有者可以与标称的面值在发行者处换得相应数量的银币。羽书这个名称的由来,是由于纸币的下部注明了“按照上方的面值付给”(端数の书き付け)的字样而得名。羽书主要在伊势地方流通。

浅谈日本货币

而在京与近畿的町众们也在室町时代末期开始发行了多种私札。这些私札一直沿用到了江户时代。通常这些私札都是由地方的豪商在获得了当地领主的许可之后在本领内发行并流通的。

浅谈日本货币

这些私札一般来说面值都不大,以质量优良的桑皮纸制作,最上面标明所兑换的货币种类,然后下面是面值,中部则书写了一些带有防伪意义的繁体咒语符文等,下部则标明了发行者的印章与发行的兑换期限,以及发行者的姓名。

丰臣时代

时至丰臣时期,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后,控制了日本主要的金银产地,得益于挖掘技术的进步与积极的挖掘,获得了丰富的金银库存,加上丰臣秀吉性格豪奢,当时铸造的天正大判与博多御公用银等都以巨大而昂贵著称。

天正大判

天正大判是丰臣秀吉命令足利将军家的雕金师后藤家在天正16年(1588年)制造的最初的大判,含金量70~74%,有菱大判与长大判等不同的类型。

天正菱大判是1588年丰臣秀吉命令制造的最初的大判。上下两端都被冲打上了菱形的五三桐印记,重量是10两(44.1匁=165.4g)的板状金块。表面是墨书的年号(天正16年)、重量(10两)、铸造责任人名字(后藤)与花押。

浅谈日本货币

天正长大判是在1592年后铸造的大判,也是流传比较广的类型。外型比菱大判稍瘦长,四角被冲打了圆形的五三桐印记。上面的墨书与菱大判一样。

浅谈日本货币

博多御公用银

博多御公用银则是在1593年入侵朝鲜的时候,作为军费铸造的切银。上下端冲压着“博多御公用”的方印,全身盖满了“御公用”的文字。为了方便切断(当时的银货常需要通过切断检查成色与真伪,或者找零),切银上被压出了方便截断的条纹,并通身打上了“御公用”字样。

浅谈日本货币

江户时代的币制

时至德川时期,德川家康沿袭并完善了丰臣与战国时代的金融制度,并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日本独特的货币制度。德川家康在江户设立了专门的“金座”与“银座”专门负责金银币的铸造与发行等事宜。

德川时代的货币制度是金、银、铜币并行流通的货币制度,因此金、银、钱又称为“三货”。三种货币在不同的场合独立流通而且可以互相兑换。其中金银货币沿用甲州流两、分、朱的四进制方式计量,,而钱币单位则以贯、文、一千文为一贯的比率度量。为了度量与兑换方便,当时日本出现了从事金融的行业“两替屋”,除了负责三货之间的兑换以外,还兼任异地对汇的银票业务。

浅谈日本货币

以上分别为:

(1) 庆长小判 (2) 元禄小判 (3) 宝永小判 (4) 正徳小判 (5) 享保小判 (6) 元文小判 (7) 文政小判 (8) 天保小判 (9) 安政小判 (10) 万延小判 (11) 天保五両判 (12) 太合円歩金 (13) 庆长一分金 (14) 元禄二朱金 (15) 唐の甲州露一両金 (16) 甲州一分金 (17) 庆长丁银 (18) 元禄丁银 (19) 元文丁银 (20) 豆板银 (21) 小型豆板银(露银) 

江户时期三货的兑换比例如下图:

浅谈日本货币

金币

当时发行的金币有庆长大判、小判、一分金,之后还发行过享保、万延等大判、小判。德川时代发行的庆长小判含金量达到了86%,颜色呈暗红色,是当时金币的代表,而元禄・宝永时期社会商品流通增大,为了增发金币,发行的元禄和保永小判成色就明显下降。到了正徳・享保年间,幕府又改铸了高质量的享保小判,并以1:2的比率兑换旧小判,却导致了市面的流通货币急速减少而使经济运作陷入停顿。为此发现了问题的日本幕府又改铸了元文小判发行,成功解决了货币危机并在其后的80年里平稳的发行。到了幕末,由于财政面临破产和大量黄金外流,又铸造了江戸时期最后的金币万延小判,含金量只相当于庆长小判的八分之一判:

浅谈日本货币

小判:

浅谈日本货币

以上从左到右分别是庆长、元禄、宝永、享保、元文、万延六种小判。

银币

银币在家康时代的发行主要有庆长6年(1601年)发行的称量货币丁银和豆板银等。在元禄年间由于幕府财源日见窘迫,发行了含银量只有20%的劣质称量银币。由于这种代往银的品质实在太劣,引起了兑换的严重动荡,而周边国家在贸易时压根就拒收这种西贝货,所以很快就被废止。到了明和2年(1765),根据公定的兑换价格(金1两=银60匁)重新发行了真正的定量银币明和五匁银(面值金一分,即1/4两)、以及明和南镣二朱银(1/8两)等一系列的定值银币。

以下是江户时代使用的银钱与铜币

浅谈日本货币

以上分别为

(1) 明和五匁银 、(2) 明和(古)南镣二朱银 、(3) 文政(新)南镣二朱银 、(4) 文政一朱银 、(5) 天保一分银 、(6) 安政二朱银 、(7) 嘉永一朱银 、(8) 宝永通宝十文銭 、(9) 寛永通宝一文銭 、(10) 寛永通宝四文銭 、(11) 文久永宝四文銭 、(12) 天保通宝百文銭 、(13) 加贺花降百目银 、(14) 秋田封银八匁 、(15) 秋田封银四匁 、(16) 秋田九匁二分银判 、(17) 秋田笹一分银 、(18) 细仓当百文(铅銭) 、(19) 筑前通宝百文銭 、(20) 米沢当二百文(铅銭) 、(21) 土佐通宝二百文銭 、(22) 琉球通宝百文銭 、(23) 秋田波钱 

铜钱

而铜钱的情况,则是在三代将军家光时代,于宽永13年(1636年)在江户坂本设立了钱座,开始铸造宽永通宝。后来还有宝永通宝、天保通宝、文久永宝等钱型发行。最初的宽永通宝以红铜制造,后来在江户中期由于铜价上升,以铜六铅四的合金“真鍮”制造了宽永通宝四文钱(面值4文)和以红铜铸造的天保通宝百文钱(重量是当初宽永通宝的5倍,面值是宽永通宝100倍)。宽永通宝由于质量与工艺都非常优秀,是从宽永时代到幕末以来被广泛使用的最通用货币,甚至被大量流通到了中国、朝鲜与越南等地。

浅谈日本货币

藩札

在江户时代也发行了类似于战国时代的私札。起初是在江户时代的宽文时期(1661~73),由于财政赤字与流通货币不足的问题,各藩主发行了各种面值不一的纸币。这些纸币叫做藩札。比如越前福井藩银札 (1666年) 土佐高知藩金札 (1866年),武蔵冈部藩钱札 (1857年)等。这些钱札都是规定可以兑换成等面值的金钱并且规定只能在藩内使用。各藩发行藩札的行为在宝永4年(1707年)到享保15年(1730年)间曾被幕府禁止。后来获得解禁,一直发行到了明治维新之后。

浅谈日本货币

实物藩札

到了江户后期,各藩还发行了一些有代券意味的实物藩札。藩札持有者可以在发行者处兑换相应的物资。比如播磨姫路藩发行的“鯣札”和“昆布札”这类礼品札和播磨地方以及美浓加纳藩的“伞札”等专卖札。

在播磨姫路藩地方上习惯在喜庆时赠送鯣鱼,在丧事时赠送昆布。由于经常需要收送同样的礼物,当地就发行了“鯣札”和“昆布札”,让大家省事。

而美浓加纳藩伞属于当地的专卖品。因此当地发行了这种类似中国盐引的“伞札”,持有者可以去当地购买相应数量的伞。

浅谈日本货币

日本三菱东京银行的金融历史资料 http://www.bk.mufg.jp/minasama/kakawari/gallery/tenji1_1.html 

日本金融研究所的货币历史网站 http://www.imes.boj.or.jp/ 

日本的钱币研究网站 http://homepage3.nifty.com/~sirakawa/Coin/

本文来自网络,本文观点不代表知日本立场,知日本仅提供信息展示。

(8)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知日知日
上一篇 7月21日 18:08
下一篇 7月21日 18:08

猜你喜欢